背景資料

一個多世紀以來,心理學家對「先天更重要還是後天更重要」這一議題興趣濃厚。隨著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先天和後天影響的相互作用,這個問題的答案變得漸趨複雜。然而,家長或教育工作者常常難以察覺這種複雜的相互作用(類似於陰陽之間的平衡)。比如, 當孩子遇到了問題,家長通常會責怪孩子,而老師總責怪家長。發展心理學告訴我們:這個問題的答案不侷限於孩子和家長,還要兼顧「大腦神經元和鄰里關係,神經突觸和學校經歷,蛋白質和朋輩相處,基因和政府的教育政策」(Sameroff, 2010, p.7) 。因此,了解人類的發展至少需要四個模型:

 
  1. 個體發育(例如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階段,或者是語言發展)

  2. 環境(例如當孩子開始上學時,他們的社交範圍會拓寬)

  3. 調節(例如從生理到心理到社交層面的調節)

  4. 表徵(例如心智理論的發展)


我們的研究立足於這四個模型,涵蓋了包括語音樣本收集,孩子與家長之間的目標導向互動在內的兒童個人評估及家長老師問卷。此多管齊下的研究方法非常重要,因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逐漸學會如何更好地調節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為。隨著孩子開始向朋輩和老師學習,外部調節亦會變得更加複雜。同時,我們的研究也強調環境的重要性。比如,我們知道,相比提供恆定的支持,如果那些提供外部調節的人(例如是家長,老師,和同齡朋友)能動態地調整他們支持的力度,提供恰到好處的支援,年幼的孩子可以更快地發展他們的自我調節能力。













1.「金髮女孩」理論

此理論得名自童話故事「金髮女孩和三隻小熊」。故事中,小女孩進入了三隻小熊的家中,分別嘗試了椅子、床、和食物,直到她找到了「剛剛好」,最能滿足她需求的東西。故事裡面,金髮女孩非常頑皮,在沒經允許的情況下亂動別人的東西。但從另一面看,金髮女孩表現得主動,積極地尋找能完全滿足她需求的東西。由此可見,這個理論的其中一個關鍵原則—是讓孩子在自身的成長過程中扮演積極的角色。













2. 木工 VS 園丁

比喻家長、老師的育兒方式 (Gopnik, 2016)

木工需要精準地設計他將如何使用這塊木料,而且他可以重覆使用這個設計來生產相同的產品(比如多把同樣的椅子)。反之,園丁知道幼苗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培育。有些植物喜歡充足的陽光,而另一些則喜歡斑駁的陰影;一些植物可以自己朝上生長,無需輔助,而另一些則需要外力幫助;有些植物耐寒,有些則需受溫室保護免受霜凍。但所有植物都是賞心悅目的。

 

幼稚園(Kindergarten)一詞來自德語,意指孩子的花園。很多國家都使用此詞來指代培養幼兒的地方絕非偶然,這告訴我們:

 
  • 有效的教育方法因孩子而異;而對於任何一位孩子來說,合適的方法也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因此,家長和老師需要靈活變通,因材施教。 

  • 愉快的身心是快速學習成長的關鍵:好比園丁要保證給予植物充足的陽光和水份,我們也要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才能給他們營造一個健康成長的平台。

  • 植物遵循著開花和休眠期,同樣地,孩子「展現」自己長處的能力也會隨著時間而有所不同。我們不能期望孩子能永遠都處於最佳狀態,要記住,休眠期對成長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 了解孩子是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會改變您與您孩子的相處模式,您要留出時間來細嗅薔薇。

 

當「贏在起跑線上」的風氣盛行……

家長的確很難讓孩子照著自己的節奏、遵循自己的興趣自由成長。

我們希望此研究能夠成為改變這種文化模式的催化劑,讓大家意識到幼兒的社交和情感福祉的重要性,並強調福祉和學業成就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基於此,我們的研究將實現以下的目標:

 
  • 匯聚家長、老師和幼兒的觀點,將幼兒的觀點放在首位,並追蹤幼兒從幼稚園二年級到三年級的成長過程中,三方觀點的差異是否增加或減少。

  • 了解家庭與學校聯繫的重要性 – 通過使用一種新的可穿戴裝置,記錄幼兒的語言環境,並探索家庭談話的頻率和偶然性是如何影響幼兒入學準備能力的個體差異的。

  • 從多個層面來探究文化對幼兒發展的影響 – 透過比較英國、香港、和中國內地的同齡幼兒發展,觀察不同背景及文化下的幼兒成長, 例如香港境內本地學校與國際學校,以及不同的校風的區別,以及中國內地城市與鄉鎮,以及普惠幼稚園,公立幼稚園與私立幼稚園的區別。

  • 展示幼兒的社交和情感福祉如何促進其學術發展 – 即使這意味著某些里程碑(如鋼琴考試)不需再被視為一定要做的事。

園丁育兒方式

在香港不催谷孩子會輸在起跑線嗎?

Luca 的故事


當然,新冠疫情令這項研究面對重重挑戰 – 尤其因為我們非常重視兒童、家庭和老師的安全。實際上,我們希望盡可能採用彈性靈活的研究方法,同時保持嚴謹和高標準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因此,如須結合面對面和遠距離測試模式,我們需要展現出兩種方法都能得到相等的結果。同樣,我們也需要先評估為英國家庭設計的量表是否能有效應用於香港與中國內地。


若說這場新冠疫情的陰霾中能帶來的一線曙光,就是它照亮了身心福祉的重要性。

因此,我們希望不同持份者(如教育學家、政策制定者、關注幼兒組織的領導者等)和我們一樣,對改變香港與中國內地學前教育的前景感到興奮。

我們目前正建立一個諮詢小組:如欲加入諮詢小組,並擁有一定的經驗或資源網絡,能支持本團隊招募學校或家庭,或向學校領導層和政策制定者介紹本研究,請使用本電郵地址readyornothk@psychol.cam.ac.uk聯絡我們。